望舌属五官的内容之一。但其内容很是丰富,至今已成长成为专门的舌诊,故另立一节阐述。
舌诊以望舌为主,还包含舌觉(味觉)诊法之问诊与扪擦揩刮之切诊。望舌是经由过程察看舌象进行诊断的一种望诊体例之一。舌象是由舌质和舌苔两部分的光荣形态所构成的形象。
所以望舌主如果望舌质和望舌苔。
(一)舌与脏腑经络的关系
舌与内脏的接洽,主如果经由过程经脉的循行来实现的。据《内经》记载,心、肝、脾、肾等脏及膀胱,三焦、胃等腑均经由过程经脉、经别或经筋与舌直接接洽。至于肺、小肠、大肠、胆等,虽与舌无直接接洽,但手足太阴相配,手足太阳相配,手足少阳相配,手足阳明相配,故肺、小肠、胆、大肠之经气,亦可间接通于舌。所以说,舌不可是心之苗窍,脾以外候,并且是五脏六腑以外候。在心理上,脏腑的精气可经由过程经脉接洽上达于舌,阐扬其养分舌体并保持舌的正常功效举动。在病理上,脏腑的病变,也必须影响精气的转变而反响于舌。
从生物全息律的概念来看,任何部分都近似于整体的缩影,舌也不例外,故前人有舌体应内脏部位之说。其基础规律是:上以候上,中以候右,下以候下。具体划分法有以下三种。
l.以脏腑分属诊舌部位
心肺居上,放以舌尖主心肺;脾胃居中,故以舌中部主脾胃;肾位于下,故以舌根部来主肾;肝胆居躯体之侧,故以舌边主肝胆,左边属肝,右边属胆。这类说法,个别用于内伤杂病。
2.以三焦分属诊舌部位
以三焦地位高低挨次来分属诊舌部位,舌尖主上焦,舌中部主中焦,舌根部主下焦。这类分法多用于外感病变。
3.以胃脘分属诊舌部位
以舌尖部主上脘,舌中部主中脘,舌根部主下脘。这类分法,常常应用于胃肠病变。
以舌的各部分候脏腑,这是今朝研究生物全息律的课题之一,虽然说法不一,但都有参考价值,临床诊断上,可连络舌质舌苔的诊察加以验证,但必四诊合参,综合断定,不成过于机械拘泥。
望舌内容可分为望舌质和舌苔两部分。舌质又称舌体,是舌的肌肉和脉络等组织。望舌质又分为望神、色、形、态四方面。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,望舌苔可分望苔色望苔质两方面。
正常舌象,简称“淡红舌、薄白苔”。具体说,其舌体柔嫩,活动矫捷自如,颜色淡红而红活光鲜;其胖瘦老嫩大小适中,无异常形态;舌苔薄白津润,颗粒均匀,薄薄地铺于舌面,揩之不去,其下有根与舌质如同一体,干湿适中,不粘不腻等。总之,将舌质、舌苔各基础身分的正常闪现综合起来,便是正常舌象。
(1)舌神:舌神首要闪此刻舌质的荣润和灵动方面。察舌神之法,关头在于辨荣枯。
荣者,荣润而有光华,闪现为舌的活动矫捷,舌色红润,光鲜光泽、富有赌气,是谓有神,虽病亦属善候。枯者,枯晦而无光华,闪现为舌的活动不灵,舌质干枯,黯淡无光,是谓无神,属凶狠恶候。可见舌神之有没有,反响了脏腑、气血、津液之盛衰,关系到疾病预后的吉凶。
(2)舌色:色,即舌质的颜色。个别可分为淡白、淡红、红、绛、紫、青几种。除淡白色为正常舌色外,其余都是主病之色。
①淡红舌:舌色白里透红,不深不浅,淡红适中,此乃气血上荣之闪现,申明心气充沛,阳气布化,故为正常舌色。
②淡白舌:舌色较淡红舌浅淡,乃至全无赤色,称为淡白舌。因为阳虚生化阴血的功效减退,鞭策血液运行之力亦减弱,乃至血液不能营运于舌中,故舌色浅淡而白。所以此舌主虚寒或气血双亏。
③红舌:舌色鲜红,较淡红舌为深,称为红舌。因热盛致气血沸涌、舌体脉络充盈,则舌色鲜红,故主热证。可见于实证,或虚热证。
④绛舌:绛为深白色,较红舌颜色更深浓之舌。称为绛舌。主病有外感与内伤之分。在外感病为热入营血。在内伤杂病,为阴虚火旺。
⑤紫舌:紫舌总由血液运行不畅,瘀滞而至。故紫舌主病,不过寒热之分。热盛伤津,气血壅滞,多闪现为绛紫而干枯少津。寒凝血瘀或阳虚生寒,舌淡紫或青紫潮湿。
⑥青舌:舌色如皮肤透露之“青筋”,全无白色,称为青舌,古书形容如水牛之舌。因为阴寒邪盛,阳气郁而不宣,血液凝而瘀滞,故舌色发青。主寒凝阳郁,或阳虚寒凝,或内有瘀血。
(3)舌形:是指舌体的外形,包含老嫩、胖瘦,胀瘪、裂纹、芒刺、齿痕等异常转变。
①苍老舌:舌质纹理粗糙,形色坚敛,谓苍老舌。不论舌色苔色若何,舌质苍老者都属实证。
②柔滑舌:舌质纹理细腻,其色柔滑,其形多浮胖,称为柔滑舌,多主虚证。
③胀大舌:分胖大和肿胀。舌体较正常舌大,乃至伸舌满口,或有齿痕,称胖大舌。舌体肿大,胀塞满口,不能缩回闭口,称肿胀舌,胖大舌。多因水饮痰湿阻滞而至。肿胀舌,多因热毒、酒毒致气血上壅,致舌体肿胀,多主热证或中毒病证。
④瘦薄:舌体瘦小枯薄者,称为瘦薄舌。总由气血阴液不足,不能充盈舌体而至。主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。
⑤芒刺:舌面上有软刺(即舌乳头),是正常状况,若舌面软刺增大,高起如刺,摸之刺手,称为芒刺舌。多因邪热亢盛而至。芒刺越多,邪热更甚。按照芒刺涌现的部位,可分辨热在内脏,如舌尖有芒刺,多为心火亢盛;舌边有芒刺,多属肝胆火盛;舌中有芒刺,主胃肠热盛。
⑥裂纹:舌面上有裂沟,而裂沟中无舌苔笼罩者,称裂纹舌。多因精血吃亏,津液耗伤、舌体失养而至。故多主精血吃亏。别的,健康人中大略有0。5%的人在舌面上有纵横向深沟,称先天性舌裂,其裂纹中多有舌苔笼罩,身材无其它不适,与裂纹舌不一样。
⑦齿痕:舌体边沿有牙齿压印的陈迹,故称齿痕舌。其成因多由脾虚不能过化水湿,乃至温阻于舌而舌体胖大,受齿列挤压而构成齿痕。所以齿痕常与胖嫩舌同见,主脾虚或湿盛。
(4)舌态:指舌体活动时的状况。正常舌态是舌体举动活络,伸缩自如,病理舌态有强硬、疲软、舌纵、短缩、麻痹、发抖、倾斜、吐弄等。
①强硬:舌体板硬强直,活动不灵,乃至说话着涩不清,称为强硬舌。多因热扰心神、舌无所主或高热伤阴、筋脉失养,或痰阻舌络而至。多见于热入心包,高热伤津,痰浊内阻、中风或中风前兆等证。
②痿软:舌体单薄衰弱、无力屈伸,痿废不灵,称为痿软舌。多因气贫血极,阴液失养筋脉而至。可见于气血俱虚,热灼津伤,阴亏已极等证。
③舌纵:舌伸出口外,内收坚苦,或不能回缩,称为舌纵。总由舌之肌肉经筋舒纵而至。可见于实热内盛,痰火扰心及气虚证。
④短缩:舌体缩短而不能伸长,称为短缩舌。可因寒凝筋脉,舌收引挛缩;内阻痰湿,哄动肝风,风邪挟痰,梗阻舌根;热盛伤津,筋脉拘挛;气血俱虚,舌体失于濡养温煦而至。不论因虚因实,皆属危重征候。
⑤麻痹:舌有麻痹感而活动不灵的,叫舌麻痹。多因营血不能上营于舌而致。若无故舌麻,时作时止,是心贫血;若舌麻而时发发抖,或有中风症状,是肝风内动之候。
⑥发抖:舌体振发抖动,不能自立,称为发抖舌。多因气血两虚,筋脉失养或热极伤津而生风而至。可见于贫血生风及热极生风等证。
⑦倾斜:伸舌偏斜一侧,舌体不正,称为倾斜舌。多因风邪中络,或风痰阻络而至,也有风中脏腑者,但总因一侧经络、经筋受阻,病侧舌肌和缓,故向健侧偏斜。多见于中风证或中风前兆。
⑧吐弄:舌常伸出口外者为“吐舌”;舌不断舐高低摆布口唇,或舌微出口外,当即收回,皆称为“弄舌”。二者合称为吐弄舌,皆因心、脾二经有热,灼伤津液,乃至筋脉缩短屡次摆荡。弄舌常见于小儿智能发育不全。
正常的舌苔是由胃气上蒸所生,故胃气的盛衰,可从舌苦的转变上反响出来。病理舌苔的构成,一是胃气夹饮食积滞之浊气上升而生;一是邪气上升而构成。望舌苔,应器重苔质和苔色两方面的转变。
(l)苔质;苔质指舌苔的形质。包含舌苦的的厚薄、润燥、糙粘、腐腻、剥落、有根无根等转变。
①厚薄:厚薄以“见底”和“不见底”为标准。凡透过舌苔含混可见舌质的为见底,即为薄苔。由胃气所生,属正常舌苔,有病见之,多为疾病初起或病邪在表,病情较轻。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质的为不见底,便是厚苔。多为病邪入里,或胃肠积滞,病情较重。舌苔由薄而增厚,多为正不堪邪,病邪由表传里,病情由轻转重,为病势成长的闪现;舌苔由厚变薄,多为正气来复,内郁之邪得以磨灭外达,病情由重转轻,病势撤退的闪现。
②润燥:舌面津润,干湿适中,是润苔。示意津液未伤;若水液过量,扪之湿而滑利,乃至伸舌涎流欲滴,为滑苔。是有湿有寒的反响,多见于阳虚而痰饮水湿内停之证。若望之干枯。扪之无津,为燥苔,由津液不能上承而至。多见于热盛伤津、阴液不足,阳虚水不化津,燥气伤肺等证。舌苔由润变燥,多为燥邪伤津,或热甚耗津,示意病情加重;舌苦由燥变润,多为燥热渐退,津液渐复,申明病情好转。
③腐腻:苔厚而颗粒粗大疏松,形如豆腐渣聚积舌面,揩之可去,称为“腐苔”。因体内阳热有余,蒸腾胃中腐浊之气上泛而成,常见于痰浊、食积,且有胃肠郁热之证。苔质颗粒细腻致密,揩之不去,刮之不脱,上面罩一层不一样腻状黏液,称为“腻苔”多困脾失健运,湿浊内盛,阳气被阴邪所按捺而造成,多见于痰饮、湿浊内停等证。
④剥落:患者舌本有苔,俄然全数或部分剥脱,剥处见底,称剥落苔。若全数剥脱,不生新苔,光洁如镜,称镜面舌、滑腻舌。因为胃阴枯竭、胃气大伤、毫无生发之气而至。不论何色,皆属胃气将绝之危候。若舌苔剥脱不全,剥处滑腻,余处斑班驳驳地残存舌苔,称花剥苔,是胃之气阴两伤而至。舌苔从有到无,是胃的气阴不足,正气渐衰的闪现;但舌苔剥落当前,回生薄白之苔,乃邪去正胜,胃气渐复之吉兆。值得器重的是,不论舌苔的增长或减退,都以逐步转变成佳,假如舌苔骤长骤退,多为病情暴变现象。
⑤有根苔与无根苔:不论苔之厚薄,若紧贴舌面,似从舌里生出者是为有根苔,又叫真苔;若苔不实在,似浮涂舌上,刮之即去,非如舌上生出者,称为无根苔,又叫假苔。有根苔示意病邪虽盛,但胃气未衰;无根苔示意胃气已衰。
总之,察看舌苔的厚薄可知病的深浅;舌苔的润燥,可知津液的盈亏;舌苔的腐腻,可知湿浊等环境;舌苔的剥落和有根、无根,可知气阴的盛衰及病情的成长趋势等。
(2)苔色:苔色,即舌苔之颜色。个别分为白苔、黄苦和灰、黑四类及兼色转变,因为苔色与病邪性质有关。所以察看苔色可以体味疾病的性质。
①白苔:个别常见于表证、寒证。因为外感邪气还没有传里,舌苔常常无较着转变,仍为正常之薄白苔。若舌淡苔白而潮湿,常是里寒证或寒湿证。但在特别环境下,白苔也主热证。如舌上满布白苔,如白粉聚积,扪之不燥,为“积粉苔”是由外感秽浊不正之气,毒热内盛而至。常见于温疫或内痈。再如苔白燥裂如砂石,扪之粗糙,称“糙裂苔”,皆因湿病化热敏捷,内热暴起,津液暴伤,苔还没有转黄而里热已炽,常见于温病或误服温补之药。
②黄苔:个别主里证、热证。因为热邪熏灼,所以苔现黄色。淡黄热轻,深黄热重,焦黄热结。外感病,苔由白转黄,为表邪入里化热的现象。若苔薄淡黄,为外感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。或舌淡胖嫩,苔黄滑润者,多是阳虚水湿不化。
③灰苔:灰苔即浅玄色。常由白苔黯淡转化而来,也可与黄苔同时并见。主里证,常见于里热证,也见于寒温证。苔灰而干,多属热炽伤津,可见外感热病,或阴虚火旺,常见于内伤染病。苔灰而润,见于痰饮内停,或为寒湿内阻。
④黑苔:黑苔多由焦黄苔或灰苔成长而来,个别来讲,所主病证不论寒热,多属危重。
苔色越黑,病情越重。如苔黑而燥裂,甚则生芒刺,为热极津枯;苔黑而燥,一见于舌中者,是肠燥屎结,或胃将败坏之兆;见于舌根部,是下焦热甚;见于舌尖者,是心火自焚;苔黑而滑润,舌质淡白,为阴寒内盛,水湿不化;苔黑而粘腻,为痰湿内阻。
3.舌质与舌苔的综合诊察
疾病的成长过程,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性转变过程,是以在分离把握舌质、舌苔的基础转变及其主病时,还应同时阐发舌质和舌苔的彼此关系。个别以为察舌质重在辨正气的虚实,当然也包含邪气的性质;察舌苔重在辨邪气的浅深与性质,当然也包含胃气之存亡。从二者的接洽而言,必须合参才熟谙周全,不论二者伶仃转变还是同时转变,都应综合诊察。在个别环境下,舌质与舌苔转变是一致的,其主病常常是各自立病的综合。如里实热证,多见舌红苔黄而干;里虚寒证多舌淡苔白而润。这是进修舌诊的执简驭繁的方法,可是也有二者转变不一致的时候,故更需四诊合参,综合评判。如苔白虽主寒主湿,但假如红绛舌兼白干苔,则属燥热伤津,因为燥气化火敏捷,苔色还没有转黄,便已入营;再如白厚积粉苔,亦主邪热炽盛,实在不主寒;灰黑苔可属热证,亦可属寒证,须连络舌质润燥来辨。有时二者主病是抵触的,但亦需合看。如红绛色白滑腻苔,在外感属营分有热,气分有湿;在内伤为阴虚火旺,又有痰浊食积。可见进修时可分离把握,应用时必综合诊察。
(三)望舌体例与器重事项
望舌要获得准确的结果,必须讲究体例体例,器重一些标题,兹分述以下:
1.伸舌姿式:望舌时请求患者把舌伸出口外,充分透露舌体。口要尽可能张开,伸舌要天然放松,毫不用力,舌面应平坦舒张,舌尖天然垂向下唇。
2.挨次:望舌应循必然挨次进行,个别先看舌苔,后看舌质,按舌尖、舌边、舌中、舌根的挨次进行。
3.光线:望舌应以充沛而柔和的天然光线为好,面向亮光处,使光线直射口内,要避开有色门窗和四周反光较强的有色物体,以防止舌苔颜色产生假象。
4.饮食:饮食对舌象影响也很大;常使舌苔形、色产生转变。因为咀嚼食品屡次摩擦,可使厚苔转薄;刚才饮水,则使舌面潮湿;过冷、过热的饮食和辛辣等刺激性食品,常使舌色转变。别的,某些食品或药物会使舌苔染色,涌现假象,称为“染苔”。这些都是因外界烦扰导致的一时性子虚舌质或舌苔,与患者救治时的病变并没有直接接洽,不能反响病变的本质。是以,临床碰到舌的苔质与病情不符,或舌苔俄然产生转变时,应器重扣问患者近期特别是救治前一段时候内的饮食,服药等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