它很难治愈,而且很容易引起肝炎。早期肝硬化与早期肝硬化的界限在临床上往往难以区分。如何找到有效的方法和处方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。中医大师邓铁涛在治疗肝炎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。
西医对本病的认识是:肝炎病毒进入人体后,在肝细胞内复制,然后释放病毒颗粒,在潜伏期和急性期引起病毒血症,引起机体一系列免疫反应。甲型肝炎病毒可直接引起肝细胞损伤、炎症和坏死,在恢复期常被免疫反应所消除。慢性传播或携带病毒的状态。乙型肝炎病毒通过机体的免疫反应造成组织损伤。如果免疫反应正常,则为急性黄疸型肝炎,病毒在恢复期清除,治愈。如果免疫应答低,病情轻,形成慢性持久性肝炎和病毒携带者。如果抑制性T细胞的数量和质量有缺陷,产生自身抗体,肝细胞不断受损,则表现为慢性活动性肝炎;如果免疫反应过度活跃,HBsAb过早产生过多,与HBsAg形成抗体过量的免疫复合物,导致局部坏死反应,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。可见,机体免疫功能是否正常在发病机制中起主导作用。
各型肝炎的基本病理改变为弥漫性肝细胞变性、坏死、再生、炎性细胞浸润和间质增生。同时肝细胞坏死为局灶性。慢性肝炎的病理变化与急性肝炎相似,但程度较轻。慢性肝炎的病理改变较急性肝炎严重,可形成桥连性坏死,发展为肝硬化。有些人仅限于西医的病理知识。当他们区分症候群时,通常集中在肝脏。治疗方法主要是调肝,或清肝热,或清肝利湿,或疏肝解郁,或滋补肝阴,这与肝始终是分不开的。
根据脏腑学说,中医讨论的肝在解剖学上与西医没有区别。正如医学导论所说,“肝脏属于膈下的右肋。它穿过膈肌进入肺,并与膈在中间连接。但在生理上,这是不一样的。正如西医所说,肝脏属于消化系统,主要参与三大代谢。是人体最大的营养加工厂。从中医角度看
消化吸收的生理功能不仅与肝脏有关(肝脏主导疏通,有助于脾脏的健康运动),而且与脾脏的功能有关(脾脏主导运动和转化)。从临床上看,慢性肝炎患者大多表现为一系列脾虚症状,如乏力、四肢困倦、恶心呕吐、腹胀、大便不畅等,也有肝郁症状,如疑病症疼痛、疑病症不适、头晕、失眠等。因此,本病的发病部位不仅在肝脏,而且在脾脏。
本病病因病机:患者湿热邪气在脾胃肝胆外,可引起急性肝炎;脾虚、邪郁伤脾久、肝郁反脾久,或在治疗急性肝炎的过程中,感冒、清热、中阳损伤过大,可导致脾虚气虚,转为慢性肝炎。此时,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由邪实(湿热)转为脾虚(阳虚),故慢性肝炎的根源是脾虚。
从治疗的角度看,按“痛经”。“七七难”:“当你看到肝脏的病,你知道肝脏应该传给脾脏,所以你应该先加强它的脾气。”张仲景同意这一理论,在《金匮要略·脏腑连病》中说,经络说:“丈夫治未病之人,见肝之病,知肝至脾,先知脾。如果脾脏常年强盛,就不会受邪,也就是说不会补”,根据这一有价值的理论,在治疗肝炎时要注意“健脾”,所以我们提出了健脾益气的通则,扶土抑木治疗慢性肝炎。
在“健脾”思想的指导下,笔者积累了一些经验,将其命名为“慢肝六味饮”。党参(或Pseudostellaria)1530g、云福灵15g、Baizhu 1215g、甘草5g、川巨节10g、黄陂叶15g30g配伍,采用四君子汤健脾、健脾、健脾、用黄皮叶疏肝解毒。去气浊。川芎液入肝和胃的两条经脉通畅浑浊。本方适用于单纯脾虚型慢性肝炎患者。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、气虚自汗、疲倦乏力、体重减轻、食欲减退、胁口不适、腹胀、便便、舌淡嫩、齿舌肥腻、皮毛白浊或脉虚。
如果患者同时有其他并发证候,可根据辨证分型采取适当的并发治疗,并在此基础上加减药物,加减法如下:
此外,还添加了10克养生太极拳夏令和3克砂仁,以降低胃的浑浊度。
肝郁,见较明显的胁痛、烦躁、头晕、头痛、脉搏、弦、加10克苏欣花、10克榆津缓解肝郁。
此外,肝阴虚、头晕、失眠多梦、舌红、苔藓少、脉弱、桑寄生30g(或桑椹15g)、莲藕12g、女贞12g(或五味子)、太子参20g、益党参、川芎、滋补肝阴。
而肾阴亏虚,遇白唇红肿,头晕,睡眠不好,口干咽干,腰膝酸痛,舌红细嫩,苔藓薄白或少,脉搏细弱,加寿乌30克,山茱萸肉12克,熟地20克,桑寄生30克,旱地12克,太子参18克,怀山药12克,白。
肾阳虚证、青白色或灰暗、神志低落、腰腿酸痛、四肢温度低、脉搏晚或稍重者,加杜仲15g、巴戟天12g、肉桂2G(局部用药)、布鲁松10g,温补肾阳。
又有瘀血阻络、面色晦暗或嘴唇发紫、疑病症疼痛明显、疑病症肿块(肝大、硬而易触)、舌紫或瘀斑等。脉慢或涩者,加丹参15克,马蹄根12克,桃仁10克,普通虫子10克(又称林屋),活血化瘀。
此外,如果尿黄浊,或微黄染,或低热,舌嫩红,苔藓黄白厚浊,脉亏,则加金钱草25克,天鸡黄(或鸡骨草)25克,艾草25克,党参18克,以清热利湿。
上述治疗的一般原则是健脾,方剂的核心是四君子汤加川芎嗪、黄陂叶。这是笔者通过长期的临床、科研,探讨脾虚是慢性肝炎的共同特点而确立的。加减证应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。
error